李颖波(左)在为定制西服的顾客量体
于美琦、温欣、蔡研博在布置立体绿化墙
林茂虎(右)、牛浩(中)在调试软体机械手
郑桐(右)、张宏伟(中)在测试机器人的越障、爬坡性能
高涛(中)、彭月(左)在调试永磁磁浮管道运输系统
□记者 吴悦 文/图
江西理工大学有个特别的园区,红色砖房上绘满创意涂鸦,集装箱式工作室的外墙上爬满绿植,还有废旧钢管做的装饰造型……这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汇集了磁悬浮研发、3D打印、机器人研发、各类设计、地图绘制等50余个创新创业团队,一批不断迸发智慧火花的学生创客在此创新创业。9月4日,记者走进这个创新创业园,听学生创客们讲述自己的筑梦逐梦故事。
于美琦、温欣、蔡研博今年都是20岁,在江西理工大学法学专业就读,目前在园区内的葳葳生态工作室工作。该工作室主要以屋顶生态、立体绿化、雨水收集、中水收集为研究对象。3位学法学的学生竟然进入生态环保领域搞研究,不但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联,还要出成果,自然是遇到不少困难。于美琦说:“尝试新的领域是一种挑战,刚开始没找到正确的方式,经常做一些无用功,会觉得有点辛苦,不过最终克服困难完成项目后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明明是法学学生,为什么不选择去律师事务所之类的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地方创业?这让记者非常疑惑。“我们通过在这里的学习,让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个整体的提升。正因为与自己的专业截然不同,才更能激发我们的思维活性,体验不同的生活,增加各类知识的储备。”蔡研博说。“我经历了一个环保项目从研发到真正做成成品再到投入市场的过程,让环保项目实现了文案到研发成果的转变,我们设计研发的环保产品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温欣说。在工作室指导老师和3人的共同努力下,该团队从2018年3月入园至今,已获得11个实用新型专利。
林茂虎,24岁,江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牛浩,20岁,该校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两人目前在机械创新工作室工作,工作室主要进行农业机械、矿山开采、安全防护等领域的机械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林茂虎说:“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软体机械手的开发。针对一些刚性夹具难以做到的事,我们采用柔性抓手来实现仿人手的目的,从而实现抓取一些形状、软硬度不同的物体,目前已完成初步研发,预计投入市场后可大大降低工业成本。”为了选取合适的软体机械手材料,他们从各种渠道购买了十几种硅胶进行比对,再进行材料混合固化、建模……每个环节都需耗费很长的时间。整整两个月,他们才配比出适合做软体机械手的材料。“做一个产品,会发现有些领域自己不太懂,因此会更努力地去探究一些未知领域,吸取新的知识。在工作室里能够锻炼心性,让你敢于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林茂虎说。牛浩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为了缩小与学长在知识结构和储备上的差距,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牛浩说:“我在专业知识上没有学长那么扎实,除了要尽快熟练掌握本学年所学的课程外,还要提前学习后面几年的专业知识,才能跟上学长的脚步。”工作室不但让牛浩巩固专业知识,而且让他学会了合作,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截至目前,该工作室的学生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54项、国家级奖项20项。
郑桐、张宏伟今年都是20岁,分别在江西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读,目前都在机器人实验室工作。该实验室研发的仿生机器人可以应用于旅游、快递、救援、竞技等领域,代替人力完成工作。对于学生们制造的机器人最大的肯定,就是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并获得奖项,因此参赛是他们的动力。当考试周遇上赛期,如何平衡考试复习与赛前准备成为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我们一边要复习,一边要准备参赛作品,时间不够,只有熬夜甚至到通宵。在实验室里,每晚都有五六个人熬夜做参赛作品,这个过程很繁琐很漫长。为了达到满意的结果,我们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调试,这对我们的体力和意志也是一种磨练。我们困了累了就直接在实验室里打个地铺睡觉,第二天起来洗把脸直接去教室上课。”张宏伟说。实验室的工作让学生们学会了沟通与合作。郑桐说:“一个完美的机器人,包含了机械和控制两部分,我们就需要跟控制专业的同学进行合作。遇到困难后及时向学长和指导老师请教,这让我在解决方式上有更清晰的思路和创新的灵感。”截至目前,该实验室的学生团队在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中,获得了120项国家级奖项,其中有5个全国冠军奖。
李颖波,24岁,在江西理工大学就读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今年6月刚毕业。李颖波在大三时就开始创业,成立了颖腾服饰有限公司,主要做职业装。“在高三毕业那年,我去过一个工厂打工。工作很辛苦,有时候还要白天晚上倒班。从那个时候起,我心里面就有一个念想,将来要自己创业。再加上我是农村出来的,家里不是很富裕,为了减轻爸妈的负担,所以我大三起就开始了创业。”李颖波说。为了确定创业方向,李颖波花了两个月在赣州高校做了一次一万多份问卷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职业装有不小的需求,于是决定选择与自己专业截然不同的行业创业。由于完全不懂服装行业,创业之初,李颖波先后应聘去了两家服装实体店当服务员,跟着学量体裁衣、服务顾客,研究服装店的经营管理模式。之后,李颖波又去了广东、浙江、湖北、河南、福建、江苏等省的制衣工厂打工,学习制衣的流程、细节和生产模式。李颖波逐渐摸清了做什么服装找哪里的制衣厂最为合适的门道。“比如做文化衫要选广东的厂,做职业装则要选温州的厂,那里是全国有名的职业装服装生产基地……”李颖波对此如数家珍。慢慢地,李颖波的公司在赣州市大学校园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不少企业还慕名前来找李颖波定制职业服装。他从去年4月创业至今,公司已有不小的营业额。谈到梦想,他说:“我的梦想是将公司发展成一个集职业装设计、定制于一体的全国性服装公司。虽然实现梦想可能还很遥远,但是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朝这个方向努力奋斗下去。”
高涛,28岁,江西理工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彭月,23岁,该校电气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他们在江西理工大学永磁磁浮技术与轨道交通研究院杨杰副教授带领下的永磁磁浮创新团队,进行永磁磁浮管道运输系统的研发。高涛在2016年进入江西理工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级时,杨杰提出的悬挂式新型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虹轨”项目正在筹建,高涛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便欣然选择杨杰作为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加入了研发团队,成为该校磁悬浮研发项目的第一代学生。“刚开始对什么是磁悬浮我都不懂,于是我阅读了大量国内重点大学发表的专业性学术论文,用了一年时间去全面了解什么是磁悬浮。”高涛说。在对磁悬浮有了全面的了解后,高涛开始尝试制造电磁悬浮结构的实验轨道,由于缺乏硬件支撑,他的实验都失败了。后来,他们又尝试仿造一个4点式悬浮架,花了半年时间和几万元钱,还是没有成功。“步子跨得太大,就容易跌倒,这是我们团队走的最大弯路。”高涛说。
最后该团队决定从比较基础的单点式悬浮和磁浮控制算法方面入手研究。有时失败就像黎明前的黑暗,当你冲破它就迎来新的光明世界。高涛说:“由于悬挂式永磁磁浮方式有别于现有的电磁悬浮方式,作为第一代研究的参与者,没有对应的学术资料,一切都要依靠自己摸索。这个过程很痛苦,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感觉很无助、很迷茫。可挺过这段时间,就慢慢摸索出一套控制算法,完成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还可以根据‘虹轨’系统搭建进度需求进行研发。”
彭月进入项目时正好碰上永磁磁浮管道的搭建,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在结构上如何去实现悬浮和运行,光是方案就设计了好几套。确定方案后就是进行硬件打造,由于从前谁也没做过,所以管道的每个部分都是团队成员进行纯手工制造。所有的环节都要不断地调试,稍有偏差,所有结构、零部件包括孔位都要重新进行手工调整及更换。彭月说:“这看似很简单的东西,实施起来很难,可以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装了拆,拆了装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但这个过程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和韧性。”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他们研发的永磁磁浮管道运输系统参加第一届全国“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冠军。悬挂式新型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虹轨”项目第一阶段目前已基本完成,正准备项目验收。说到梦想,高涛说:“我们希望将来通过‘虹轨’系统的搭建,可以让所有农村与城市相连接,并实现公共交通系统内快速轨道交通的定制。市民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全天候搭乘磁悬浮列车,享受现代交通带来的舒适与便利。”
创新引领发展,创业成就未来。目前江西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直接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有2100余人,他们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弄潮儿,正以奋斗的底色,奔跑的姿态,怀揣多姿多彩的梦想,在前进的道路上拥抱梦想、成就梦想。
《赣南日报》 第06版:周末 奋斗青春 成就梦想——记创新创业园里的学生创客们
http://115.236.76.50/gnrb/html/2019-09/06/node_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