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23年赣州市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表时间:2023-04-26 12:36:45 发布: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决策部署,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2023年,全社会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31%、综合科技创新指数前移1位;新增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3个、省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15个、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5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2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30亿元、省科学技术奖居全省前列;引进培养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40个、各领域高层次人才400名。

  二、重点任务

  (一)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提升研发覆盖广度

  1.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强化市级科技计划扶优扶早扶小力度,支持初创科技型企业承担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创新人才、项目、金融组合式支持政策,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在企业增信支持、重点企业培育、人才服务等方面精准支持科技企业。〔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工信局〕

  2.开展科技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独角兽企业等为标杆的梯次分明的科技企业群体。力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50家,认定独角兽、瞪羚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税务局〕

  3.支持企业融通创新。加快推进稀土、现代家居两个省级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完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鼓励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产学研用融合,支持南昌大学瑞金科技园、赣州市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通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支持企业“出题”、院校“答题”,攻克产业共性问题、形成若干高值研究成果,助推企业开辟新赛道、构筑新优势。力争新增省级新产品7项、“赣出精品”5项。〔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4.支持中国稀土集团发展。发挥支持中国稀土集团发展工作专班作用,帮助解决中国稀土集团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跟踪落实企业大走访活动中中国稀土集团提出的政策诉求。支持以中国稀土集团为主体争创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市国资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二)加力研发强攻行动,提升社会投入强度

  1.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引导营收超1亿元的规上企业实现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产学研活动、发明专利和新产品全覆盖。推动“小升规、规升高、高转规”,实施工业技改项目400个,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31%。〔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鼓励高等学校加大研发投入。市级科技创新政策全面向市属、驻市高等学校开放,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本科高校“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高职院校“双高计划”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的比例,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新力度,加快科研资金支出进度。〔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3.推进科研院所创新发展。逐步完善并扩大市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简政放权、科研经费“包干制”的适用范围,进一步释放科研院所自主权。鼓励设立“三无”事业单位、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按现有科技创新赋能政策给予奖励。力争科研院所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4.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研究创新功能。统筹资金支持“科技+区域医疗中心”科技计划联合项目,引导和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提高研发投入水平,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作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力争医疗卫生机构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内生创新动力

  1.持续完善创新机制。加快科技创新立法,制定赣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在延续和优化《赣州市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赋能的若干政策措施》基础上,探索新型举国体制赣州路径,出台我市系统性推进科技创新的纲领性文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2.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修订《赣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赣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完善科技项目“全周期”跟踪管理制度,树立“投入问产出、花钱问绩效”的工作导向。推进科技计划项目“包干制”试点。〔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3.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按照创新活动类型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指导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赣州师专、赣南科技学院、赣南职业技术学院、赣南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展2023年自主评审工作。〔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4.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加强县域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科贷通”等信贷通产品运行质效,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作用,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加快科技企业股改上市步伐,组织科创企业参加路演活动,助力科创企业对接各类投资机构,重点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推动我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与粤港澳大湾区知名金融科技企业开展交流合作。〔牵头单位:市政府金融办;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四)优化科技创新布局,提升重大平台能级

  1.强化科技战略支撑。高标准建设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加快完善周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争取获批组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稀土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医药科创中心,在生物医药和稀土领域适度超前谋划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赣州城投集团、章贡区人民政府、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2.做强产业创新平台。在现代家居、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氟盐新材料产业组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参与省重点实验室重组,通过“提升、调整、整合、撤销、新建”方式优化布局,形成体系。发挥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作用,促进稀土产业相关技术创新成果中试孵化、工业化生产。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组建创新平台、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持续开展科研创新平台绩效评价,建立“奖优去劣”动态管理机制,评选20个左右优秀科研创新平台。力争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技术创新中心5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3个。〔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

  3.打造生命健康领域创新平台。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打造一批卫生健康领域重点科研平台。支持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地方病(地中海贫血)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泌尿外科等12个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开展2023年省级医学领先学科、省市共建学科、省卫生健康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组织市级医学领先学科申报,遴选一批市级重点学科。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对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成果进行奖补。〔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五)推进共性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1+5+N产业“卡链处”“断链点”,实施若干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围绕新一代稀土永磁材料和定制化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端稀土光功能材料、稀土催化材料、氟盐新材料、稀土合金及高纯金属靶材制备技术及相应的产业化装备、绿色稀土开采及分离技术,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现核心技术供给自主可控。〔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国资委〕

  2.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建设高标准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成果常态化征集、发布和对接机制,组织开展6次以上市内外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实施5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匹配。开展院士大讲堂、院士行、战略咨询等智力活动,加快推进院士团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支持赣县区(赣州高新区)打造院士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园。承办2023年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30亿元,省科学技术奖居全省前列,培育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3.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发挥赣州市数字经济决策咨询顾问专家及机构作用,强化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创建一批数字经济集聚区,着力补齐重点赛道发展短板,提升核心产业发展能级。推动培育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生态,加快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和智能制造升级工程,推动“产业大脑”建设应用。推进“03专项”成果试点示范提质增效,努力在5G、大数据、北斗应用等方面有新突破,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新增数字经济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培育数字经济领域高成长性企业2家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4.抓好农业科研攻关。开展水稻新品种选育,力争1-2个新品种通过审定。推进赣州市富硒农业与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中心(二期)建设,突破2-3项富硒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建成蚯蚓硒量产、富硒稻米加工、有机硒添加剂等富硒产品开发小试、中试生产线。建设完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省柑橘种质资源圃、生猪核心育种场(二期)。遴选发布农业主推技术,编印《农业主推技术要点》手册,建设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全年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科普宣传等科技服务活动100次以上。〔牵头单位:赣南科学院;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林业局〕

  5.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发展。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持续推进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成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在全市电力、钢铁、陶瓷、水泥等行业的试点工程应用。鼓励企业建设新能源、工业、建筑等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低碳零碳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

  (六)实施首位产业引领,提升高新园区位势

  1.做大做强赣州高新区。按照“做高位势、做强存量、做大增量”发展导向,实施赣州高新区永磁电机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绘制好产业发展图谱,深化赣州高新区与深圳高新区新一轮战略合作,引进更多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打造全国知名永磁电机产业集群。进一步深化赣州高新区“一区三园”管理改革,力争赣州高新区排名进入全国前100。〔牵头单位:赣州高新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2.支持省级高新区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全力引进高值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细胞治疗、宠物健康等领域项目,推动“药品+医疗器械+宠物健康”联动发展。建好江西省模式动物研究中心,打造成为全球顶尖的现代化模式动物中心。支持信丰高新园区组建绿色PCB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打造全国一流、全球知名绿色PCB产业重镇和江西高端装备制造集聚区。支持信丰县创建国家创新型县。〔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章贡区人民政府、信丰县人民政府〕

  3.强化园区科技创新功能。鼓励园区打造一个首位产业、一个产业创新联合体、一个综合性研发平台、一支创投基金、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一个科技特色园中园的“六个一”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央企援赣,积极对接国务院国资委及相关央企,争取举办“央企援赣促振兴”活动,吸引更多央企项目落地,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国资委〕

  (七)广聚各类优秀人才,提升创新创业活力

  1.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建立动态评估、动态调整和问题清单交办机制,不断优化各项政策内容和兑现流程,建好线上线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探索建设人才评价、转化、实训中心,建立健全人才政策待遇快速响应机制。〔牵头单位:市委人才办〕

  2.推进人才融合共享。深化与北航投资有限公司人才战略合作,在深圳合作共建大湾区人才科创飞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湾区人才带项目、技术落地。推进落实中国科学院各分院及各地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完成人才基金组建设立及首期出资,公开遴选基金管理人,出台《赣州创新赋能人才振兴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组建方案》。市场化专业化运营人才集团,营造近悦远来的一流人才生态。新建科创飞地5个。〔牵头单位:市委人才办;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政府金融办、市人社局、赣州发投集团、赣州市人才集团〕

  3.不断优化引才安才措施。深化“政府用人、院校上编、企业发薪”“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双聘制”等柔性引才方式,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激励机制,为人才“松绑”。举办人才政策推介会,组织开展“三请三回”“赣才回归”“粤才入赣”等招才引智活动。推进人才住房建设,提高分配效率,加快人才小镇、人才驿站建设,积极协调解决人才子女入学、家属安置、落户安居、医疗保障等实际问题。引进培养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40个、各领域高层次人才400名,建设“周末工程师人才驿站”2个以上。〔牵头单位:市委人才办;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住建局、赣州城投集团、市住房服务中心〕

  4.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培养战略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化升级“苏区之光”人才计划。进一步优化科研人员科研环境,开展市级人才项目“包干制”试点改革,择优部分青年项目予以连续2年支持。开展卫生健康“十百千”人才缺额人员选拔,完成领军人才10名、拔尖人才100名,青年骨干人才1000名的目标。组织开展2023年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人选和“赣州工匠”选拔,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牵头单位:市委人才办;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人社局〕

  5.发挥本地高校作用。打造职业教育“赣南高地”,支持和君职业学院加快发展,推进学院二期项目建设。开展“校企双进双看”活动,提高市内职业院校学生留市就业率。发挥深(圳)赣(州)职业教育联盟作用,推进我市职业(技工)院校与深圳职业(技工)院校深度合作。发挥2023年度“双向双聘”专家作用,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科协〕

  6.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工业或服务业创业孵化基地,结合当地农业或旅游业产业,探索发展农业产业创业孵化基地,做到创业孵化与产业补链相结合,推动创业孵化基地提档升级,为小微企业、初创企业提供场地、培训等服务。举办2023年中国永磁电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全民科学素质大赛、中国柑桔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赣南脐橙高质量发展大会,组织赣州市第七届“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评选。开展工业企业技术革新奖评选,争取承办2023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科协、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把科技创新赋能行动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要位置,发挥科技创新赋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把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成员单位。市科技创新赋能行动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指导,推动形成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科技创新工作局面。

  (二)加大财政投入。各县(市、区)要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优化科技投入结构,拓宽科技投入渠道,提升金融支撑科技创新的有效性,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保障科技创新赋能行动顺利推进。

  (三)强化政策保障。市科技创新赋能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制定本行业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主动认领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取得实效。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实际,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措施。


赣州个人创业优惠政策:

1、税费减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且毕业两年内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自其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三年内免收登记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2、 免费创业培训。免费为广大创业者提供创业知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计划培训、如何选择项目、寻找场地、办理证件、筹措资金、筹划开业等一系列培训;

3、小额贷款贴息。对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可一次性给予十万元以内的贷款,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合作创业经营的实体最高可一次性贷款五十万元,并按国家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给予贴息;综上所述,创业扶持政策给我国大学生创业以及社会其他成员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推动了我国创新事业的发展。建议国家大力发展创业帮扶政策,鼓励公民创新创业。


返回顶部